马六甲文化之旅感言
文化学术出版 活动

马六甲文化之旅感言

马六甲文化之旅感言(一)

文:林斌

        走在马六甲这条历史道路上,聆听着前辈们的诉说、观赏着先辈们所留下的文物遗产中,才发现自己在中华文化历史得长河中是如此的渺小,但却又如此的重要。《中庸》上曾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西方的现代文明,可谓在工业上比中国更走进了一步,主要则在其科学上,但他们的科学只求尽物性。中国自春秋战国到汉、唐、宋、明各代,可说是注重在求尽人之性。若要进一步尽物性,就得学西洋,在他们的科学上努力。但不能求尽物之性而忽略了尽人性,又如近代西洋般走上了另一偏径。此论于马六甲更贴切不过。在殖民地的基础上,西方文化侵入,慢慢的腐蚀我们华人对于自身文化。从当时历史背景看,先辈们深知中国文化价值,或对中国文化有深厚感情,所以谨守着我们的中华文化。

        当听到会长感叹现在已经没有这种人的精神时,自己的眼泪一直在眼里打转。我想起霍韬晦教授为钱穆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说:“钱先生一生为故国招魂,但我们今天却是连魂也无处可招了。”

        真的没有了吗?难道我们这个时代就没有像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梁漱溟、陶行知、晏阳初、张君励、熊十力,甚至陈独秀、胡适、鲁迅的人了吗?霍韬晦教授说过:民族生命的贯注,必赖一种价值理念在支柱,若理念解体,则亦无所谓民族生命,亦无所谓历史。

        历史不是事件的贯串,而是民族共同理念的跃动。所以我深信还有很多人,就像文龍会长和晨曦一样,一直在为我们守护文化默默的努力着!

        我一直说要学习背负着传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任,但与先辈们相比,才发现自己如此的脆弱不堪、一直在现实的泥泞中打转。根本没有跳出来。人的自我一念涉入,理想便会立即隐退!此行让我感受到自己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要知道自己是谁!

        遇到任何困难,不要忘记自己可以成为谁。

        取得再大的结果,也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谁。

        不惧未来,不忘初心,不悔人生。

        与大家共勉。

马六甲文化之旅感言

(二)

文:冯少明

        非常高兴可以参加这次的 <马六甲文化之旅>!四天三夜的行程让我们对马六甲的历史与文化得到深入的了解,真是收获满满。在<沈慕羽书法文物纪念馆>观“大事年表”注意到以下事件:

1933年: 培风母校任职,将培风传统广西话改为标准华语。

1951年: 坚持反对“巴恩教育报告书”中建议废除方言学校。

1965年: 发动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全国堂团及华社热烈呼应,被副首长敦拉萨,内长伊撕迈,财长陈修信相继召见。又遭联邦警察总部政治部主任两次秘密盘问威迫,无惧无畏,据理力争。直言争取母语官方语文的重要性。

        导游解说马六甲与马来西亚其他地方的不同在于马六甲华人普遍都用华语沟通,而其他地方的华人用方言沟通,是因为沈老先生的功劳。沈老先生深知方言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坚持保留方言学校,但基于在马华人为少数而必须有共同语言来团结华人,大量普及华语。沈老先生此举即推广华语又传承方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共存与博爱,避免西方对方言的对立态度 (推广华语等于消灭方言, 或保护方言等于抵制华语),更让国人深思华语在新加坡的情况。

        看沈老先生的书法,“族魂扬气魄, 母语继传灯”,感受到他对母语的热爱;读沈老先生的感慨,“人练字,字也练人; 人磨墨,墨亦磨人”,感受到他的谦虚和坚韧!沈老先生的生平,曾经为文化而三次入狱,即使遇到困难也坚守不放弃!«论语·泰伯» 有一句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沈老先生不就是这句话的实践吗? 有多少人能如此坚守自己的伟大理想和原则立场!这也就是我们第二天访问马来西亚汉学院,有幸上了«论语·卫灵公» 一课 — 周泳杉老师所提的,“高尚人格的见地”。传统文化的核心不只在于培育自己的各方才能,更重要的是学习古人的特质,在自己的生命中实践一种精神,一种无人能及的壮阔胸怀。少明首次看到经典是可以如此系统性的学习,又进一步启发学习经典的兴趣。周老师说的 “德侔天地, 道冠古今”,把圣人的学问集大成,很巧妙的让少明联想到沈老先生“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的书法;一个不断完善而提炼出来的理想境界,“refinement as the art of perfecting the imperfectible”!

        马六甲孔教会有多位前辈仍守着我们的文化;白发苍苍的沈墨义主席(沈慕羽老先生之子)以身作则, 继承文化之 “传薪”。但也让我们看到眼前的危机;在峇峇娘惹遗产博物馆。导游的一句 “No culture, no future!”也对现代青年的浮燥感到担忧。文化乃人与禽之别;一个失去文化的族群,没有文明的光辉,就没有未来可谈。因此,郭会长 «盼马新努力传承文化» (2018年8月20日,星洲日报,标题),呼吁我们继续努力!

 

        马六甲孔教会出德成理事以他的独特幽默为我们导览<客家公会>,讲解马六甲的经济和历史,特别是<三保山>各种墓碑的趣事。提到<青云亭>为李为经所刻的石碑“龙飞乙丑年”;李为经当年的反清复明志愿是一种对家乡的情怀和思念,也成为今日华人的文化包袱。总觉得自己很微妙的,既有对于自己出生地的一种情怀,又有对父亲出生地的另一种思念 — 一时具体,一时抽象,好比沈老先生的感慨 “我们华人,六百年前都来了,但是不是土著…”. 在<沈慕羽书法文物纪念馆>观沈老先生的 “满江红”,由出先生带大家一起唱«满江红»,让少明回想到去年读的«岳飞专»;最后又高歌一首«大同篇»,既是岳飞的豪情壮志,又是儒者的温情笃定。

         <苏丹王宫>让我们了解马六甲在东南亚的特殊地理位置,汇集四方的商人,先由阿拉伯人把回教带来,最终也是吸引西方列强的原因。<郑和博物馆>一游引起了很多感想。一方面,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是如此充足–南京出发的宝船,指南针,火炮,沿 «郑和航海图» 路线不但加强与各国的联系,也宣扬明朝国威。随郑和来的第一批中国人留下优美细致的峇峇娘惹文化;友好的文化交流不只反映中国为礼仪之邦,也反映了«诗经·木瓜»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中华文化的胸襟。相反,之后的葡荷英两百年的贸易争夺体现了 “投李报桃”,“利己损他” 的思想。非常遗憾,正统帝的禁海令结束了对外开放;明末形成的封闭保守政治体制延续到清朝,而西方反而随文艺复兴发展迅速,<海事博物馆>的洋艘体积虽小但火力响亮,但把基督教带来了。另一方面,清末的极度保守导致鸦片战争的后果,中华原本强大的海军力量被英格兰岛国击败,竟然在当年表扬郑和下西洋而建的南京静海寺签下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南京条约» – 也开始了中华两百年的血泪近代史,而我的祖先就是为了谋生而离开广东,扎根南洋。历史的演变如此险峻,国运的盛衰如此残酷!我们的生命是在历史的长河溢出来的,我们的生命是从文化的渊源活出来的。唯有深知历史才能了解自己! «又见马六甲» 很完美的把各大文化,东西土异,元素分明,融合为一,说的已经不只是马六甲的故事,也是南洋华人的故事。这时,脑海浮现了去年在 <东青儒营> 一位马来西亚同学写给少明的留言 “诚如你们团体的名字 – 南洋孔教会 – 我很期待以后当别人在讲孔学,会想到的不只是台湾和大陆,也有你们 – 包括‘我们’- 这些一直被认为已经 ‘失根’的南洋华人!” 是,花果虽已飘零,但只要还有文化觉醒之人,灵根仍能自植。

        新加坡和马六甲有很多相似之处,南洋孔教会和马六甲孔教会也有相象之原,但对相邻之国,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除了精彩的文物历史,<马六甲文化旅> 非常难得的是每晚的分享交流,而最为可贵的是从马来西亚同学口中体会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奋斗,他们的自豪;他们的风俗,他们的国情。出德成理事一字不漏的唱完“Majulah Singapura”让少明惭愧,本应相互依存,事实相隔长堤,他们竟然对我们那么熟悉,而我们对他们却如此无知。

        马六甲啊马六甲 – 又见马六甲,重见新加坡。

马六甲文化之旅感言(三)

文:佘冰惠

        这次的马六甲文化之旅让我感受到了先辈们远渡重洋,过番谋生的艰辛历程。我仿佛在看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记录,奋斗史,民族斗争,战争记录,亲身感受民间疾苦,与战争的悲壮。

        纵然身处异乡,与故土是天壤相隔,但心系祖国的大好江山社稷,致死效忠于所属的朝代、君王。墓碑上刻印着他们的赤胆忠烈一生的真实写照。这点跟其他族群大不相同,上帝、天国不是我们的终极追求。华夏儿女终其一身,向祖先、家族、民族、历史交代,在道德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人格世界。

        正如新儒家徐复观所说的:“传统的、很严正的中国读书人, 在思想上总是采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态度。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观中,认为这是修身所要达到的目的,亦即是认为家、国、天下与自己之一身,有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对之负有连带的责任感。”

        而这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功夫。也只有在中国文化中才能孕育出这样的伟大的读书人。无论在书斋内还是在乡野农田里间,都有无数先人的努力与付出,完成属于自己生命成长的书,而后辈子孙读着一篇篇的血泪史,鼓舞着生命力量的延续。这种典型的“读书人”肩负着中国文化重任。他们对政治的走向、文化的命运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就有像沈慕羽老先生这样为维护民族尊严、传承中华教育,终身奋斗,奉献一生的人。华人,见证了我们这群海外遗孤,世代在外漂泊异乡打拼的精神。也唯有这样的气魄与修养才能担当大任,继续前行。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这份读书人的气度深深地、世世代代影响着他们,当中也有不少是耕读传家。奋起抗战并非一时的匹夫之勇,而是酝酿至深,对祖国的一份深情大愿,书生投笔、农民投锄,拿起枪杆奋不顾身,奋战到底,至死不渝。“飞龙” 怀着反清复明的遗志,含恨而终。英雄纪念碑前的“国英族魂”,“浩气长存”之士舍身取义。

        纵然政治变天了,人民可以不满政府实施的政策而站出来革命,但决定不会为此反对自己国家民族,背信弃义。民族的魂终归故土。

        我深知他们心心念念魂归故土,而我心系着过世的亲人,这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乡土人情,民族深情。可惜他们再无缘再回到故乡的怀抱。当年离乡背井,漂洋过海过番打拼,望有朝一日能衣锦还乡。不料天不从人愿,让他们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先辈们的奋斗史让我打从心底敬佩。祖先的流离使我生命更坚强。每当听见这首本地创作,新加坡电视剧《出路》的主题曲《我吃的起苦》心里就有很深的感触,提醒自己祖先的流离使我生命更坚强,莫忘来时路。

“走出去就有路 寻见了就有福

拥有的一切 都进了包袱

思念是带不走的

天空乌云密布 心中翻腾起伏

虽将飘摇 前途仍模糊

此地会是我 衣锦还乡处

飘洋过海 我吃的起苦

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现实有咒诅 梦里有祝福

有缘同舟 风雨共渡

顶着烈日当空 眼底有迷雾

不能再让懦弱困住

日子多坎坷 命运有变数

只盼久旱逢甘露…”

        如今久旱已过,甘霖润泽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已不再是我们的故土,而生我们新一代人文化身份的认同。哪天我们与世长辞,墓碑上是否有会刻上祖辈的故乡?我想我会,你的心系在哪儿,我知道,我愿归去,我愿随你归去……

马六甲文化之旅感言(四)

文:张庆勇

        这是我们头一次参加文化之旅,意义非凡。第一天拜访了马六甲孔教会,是一个庄严的道场加上简单而隆重的仪式。短暂的交流和分享,让我们了解到要维持一个文化会所是何等可贵,也担忧着人才流失的问题,老一辈都坚持着守护传统中华文化教育,但年轻人却选择不愿意参与。这会导致领导断层,无法持续发展下去,何等悲哀呀!

        接下来我们拜访了沈慕羽文化纪念馆, 这次是我第三次来这里,前两次来没比这次那么的强烈,我看到了沈老先生的崇高理想,人格魅力是那么的出众,抱着誓死捍卫优良传统文化的精神,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

        第二天,我们一伙人来到了马六甲汉学院,这里的环境很舒服,很意外马来西亚有这样好的文化学院,让中华儿女有另一个好的道场学习!汉学院所传达的理念和我们喜耀文化非常相似,就好像回到家一样温馨。我们还上了一堂论语课,受益良多。我想鼓励大家一定要关注马六甲的汉学院,能来这里上课真的很棒!

        最后,非常感恩大家的陪伴,也感谢郭会长和晨曦无私的付出,完成了这次很有意义的马六甲文化之旅。因大家的参与也缔造了历史,学习和成长是快乐的,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回忆放在心底深处,久不久时回味一下,也无比快乐。期待下一次的文化旅行!

马六甲文化之旅感言(五)

文:彭子维

        懷著感恩之心和愉悅心情去回顧這四天三夜的文化之旅。經過了幾天的沈澱,想把一些感想給寫下來。常說讀萬卷書還不如行千里路,旅遊所能帶來的收穫,往往遠遠勝於僅侷限於紙上談兵的學習方式,有著更多的心裡迴響和激盪,就好比上完了一個課程卻又意猶未盡😄。

        在這幾天的旅程裡,自己彷彿和一群前輩學者一同走進了一個很純粹又很美麗的學堂里。能心無罣礙的敞開心靈,不設限更不求回報的回到學習最美好的境界,大夥兒一起探索感知或追溯懷念,或真摯分享或互補長短的相互討論等等。那麼有意義的一趟學習之旅,全歸功於郭會長,晨曦,孔教會和喜耀各位學長們的不辭勞苦地籌備和全情主導,十分感謝你們,你們都辛苦了!我們無以為報,只能盡己所能的全力參與和更精進的吸收消化行程中的每一個站點所想弘揚的儒學精神和道統,還有擁抱並感恩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歷史足跡,追思偉人們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不管是明朝永樂年還是20世紀的南洋華教奮鬥史,又或是創辦漢學院的胸襟抱負,幾百年的殖民地辛酸史等等。每一站都精彩而豐富,也狠狠地留下了印記在大家心裡,更是激起了大家對下一趟旅程的期待!再一次,感激感恩諸位前輩學長的籌備和付出,造就了這一趟既成功豐碩卻又驚喜連連更是溫馨的文化之旅。你們真的好棒👍

马六甲文化之旅感言(六)

文:陈俗霖

        每一次的相聚都是一种缘分,感恩有缘和大家一同参与这一次由新加坡南洋孔教会和喜耀文化学会联办的《马六甲文化之旅》😊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更是一块有福气的地方,这里有许多我童年的回忆,身为马六甲人的我很自豪!

        这次再回到自己儿时居住的这个地方,而且是深入探讨,真是满满的感动、满满的收获!从小,我就在这里接受华文教育,原来我们也在先贤的呵护下长大,如今我们已长大成人,真是时候该我们为下一代付出了,将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好好传承….

        这趟很有深度的马六甲文化之旅,我们到了好多地方,有马六甲孔教会、沈慕羽文化纪念馆、郑和博物馆、福建会馆、峇峇娘惹博物馆、马六甲海事博物馆、圣保罗教堂、圣地亚哥古城门、青云亭,我们也访问汉学院,还有观赏精彩的剧场《又见马六甲》,以及每个晚上的交流会,真是获益匪浅。

        这里我想谈一谈马来西亚马六甲汉学院,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马六甲汉学院,它真是世界的福田!我们在汉学院做参访,也上了一趟论语课,非常精彩非常感动。在汉学院呆上了大半天,觉得这里是一个很好的道场,非常舒服。我觉得汉学院所要传达的理念和我们喜耀文化是一样的,因此特别有感受!

        英国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经说过要拯救二十一世纪,唯有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传统中华文化的智慧和道德价值观经过五千年历史的考验,再再证明了国家能维持长治久安,并非全然依靠武力或是经济。我的老师霍韬晦教授也曾经说过,只有中华文化复兴人类才能得救,道德伦理教育格外重要!因此,我鼓励身边居住在马六甲、吉隆坡,甚至是世界各地的朋友有空就到汉学院拜访走走,看看有哪些适合自己的课程一定会有所收获。

        《又见马六甲》,让我以另一种方式来欣赏自己的家乡。故事内容非常值得人们深思,台上演员的演出带来了很多感动,有阳刚震撼人心的擂鼓表演,有柔情蜜意的娘惹姑娘展现优雅舞姿,有滋养着马六甲的6位母亲,还有马六甲的多元民族的传奇性、马六甲人如何从战火中重生,以及马六甲人如何传承文化等等的故事呈现,是一出非常有深度的表演。剧院拥有创新和令人惊艳的立体光雕投射、多平台舞台液压系统设计、先进的照明技术和音响设备,还有360度旋转观众席,以及由北京名建筑师王戈一手打造亚洲最大的剧院的外观设计和美学概念,都让人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这趟文化之旅,我们入住了充满娘惹风情的旅馆,处在这充满浓浓娘惹气息环境里,让我想起爸爸告诉过我,他的外婆也即是我的曾祖母是个娘惹,出席宴会时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打扮,曾祖母是用马来语跟爸爸交谈的,虽然我没见过曾祖母,可来到这里能够深深感受到祖孙俩的温暖情境,画面出现在我脑海里无比清晰。所以,今天决定穿上娘惹传统服装“可峇雅”(Kebaya),因为我也是一个小小小小娘惹吖!非常感谢这趟马六甲文化之旅策划人精心的安排,在旅馆内的会议厅里做分享交流,也为每一天的学习做重点讨论,真是获益良多,短短的几天里让人成长不少。

        这趟马六甲文化之旅让我感受很深,我们是被老师霍韬晦教授深深影响,是霍老师启动了我内心的引擎,打开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美善性情,然后再靠我们自己去深度地挖掘中华文化的宝藏,又想起自己能够看懂华文字(因为很多人都说霍老师写的书很深,但我都能看明白),这都需要感恩先贤捍卫华教才有今天的我,所以今天向沈慕羽老先生行三个礼的时候,我的内心很感动,真的很感激他老人家为华教的付出,也认为行这三个礼是很有必要的。我是马六甲人,是受惠于沈老的其中一位有福之人…..感恩这一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