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讲座:孟、荀思想辨异报道
9月21日,南洋孔教会与喜耀文化学会、东亚人文研究所及香港法住机构在会所联办 “儒学讲座:孟、荀思想辨异”;主讲者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唐端正。大约有120人出席。
下午三点讲座开始;司仪是南洋孔教会罗晨曦董事。公众观看了孔教会的历史记录片,对南洋孔教会在过去一百多年为弘扬儒家文化所做出的贡献而赞叹。
郭文龍会长在致欢迎辞中,对已年届89高龄的唐端正教授为本会进行学术讲座表示热烈欢迎,也回顾了孔教会在弘扬孔子思想方面所做的长期努力;并强调这是近几年来所举办的高学术水平讲座之一。
接下来,会长颁发纪念品给唐教授,并在孔子像前合影留念。
唐教授先回顾现代“中国新儒家三聖”之一的马一浮先生在新加坡的一段文化活动,对新加坡在推动儒家文化做出的贡献表示赞赏。接着,唐教授引用孔子的名言“性相近,习相远”,指出孔子所说的“仁”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人性的本质,是一种“感通之性”。这种感通之性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和国家之间,也存在于人和鸟兽草木之间,进而通于天地万物。
唐教授接着介绍孟子的“性善论”,引用经典文句“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来阐明“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观点。当告子提出“食色性也”这个观点时,孟子也没有反对。但孟子所强调的人性之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们见到孺子将入于井时的“不忍人之心”,以及更深入阐发出的“四端”,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孟子虽然主张“性善”,但实际情况是人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但人们即使做了坏事,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人的材性是善的”这个基本的结论;而实践这一“性善”的途径,即通过思考和反省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唐教授就人性的观点对中西方文明进行对比:西方人主张性恶论,不能肯定人的主体有善性,而中国文化从相信人有善性开始,方可开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大同世界。
在总结孟子的“性善论”之后,唐教授又对荀子的观点进行了精辟的阐发。
唐教授认为,荀子注重“学”,注重知识,但荀子讲人“性恶”,实在是讲过了头。可以说人性“未善”,但讲人性“恶”就不妥当了。他引用《荀子》中的原文“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来强调荀子并未讲“欲”本身是恶的,但是过度追求“欲”的满足,才是恶。荀子既然肯定了人有“为善”的主观意愿,那么更妥当的对人性的判断应当是“未善”,而不能说人性是“恶”的。
唐教授指出《荀子》原文中“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这一点与孟子所说的人有“良知良能”是相通的。 但荀子所谓的“善”,主要是通过心的计虑权衡和后天学习,所决定下来的选择,而这一点与孟子所说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是不同的。孟子所说的“義”是向内的,基于一种内在的价值判断,而荀子所说的“義”则是向外的。因而孟子提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荀子则非常强调“学”,当不会同意孟子的说法。总而言之,孟子强调道德的内在性,荀子则强调如何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将这个道德的内在性实践出来。唐教授认为,作为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的孟子和荀子及其思想,道德和知识都重要,“仁”和“智”都重要,合之则两美,离之则两伤。
演讲结束后,文化学术出版组主任张静博士也上台进行了总结;她除了介绍唐教授的学术背景外,并衷心感谢唐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在提问环节,一位公众请教对于“人性向善,而不是人性本善”这句话的看法。唐教授认为人性既是“本善”的,也是“向善”的。人有感通之心,这便是“本善”的体现;而人的生命能与物感通,能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便是人性“向善”的体现。
(文:刘华庆 | 图: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