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易学》讲座
(左起:筹委会主席罗晨曦董事、郭文龍会长、主讲嘉宾刘大钧教授、 王国华副会长、主讲嘉宾刘震教授、筹委会副主席张丽丽博士)
2019年7月27日,南洋孔教会与喜耀文化学会联办了《儒家与易学》讲座,主讲者是来自山东大学的刘大钧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刘震教授。
郭文龍会长在开场致辞中首先驳斥了美智库抹黑中新关系的言论,他指出中新两地间的文化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提醒大家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蒙蔽。他说《易经》是众经之首,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人格,它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他引用霍韬晦教授的话:“《易经》就是一部领袖学。”
刘大钧教授以 《周易的政治观念》为题开讲。他指出周易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本原之光,为中国古代每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资源和行为指引,堪称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对此,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周易》的学术地位与学术价值
《周易》是中国古代非常独特的一部典籍。成书于西周,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原发之思。周易卦爻符号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卦爻符号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象思维。周易就是以符号或者说“象”为表意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原初特性,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之源。周易记录了先民对天地人的哲思,旨在解释天人之道。在周易思想的启迪下,中国传统文化“致广大而尽精微”,几乎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并与其它思想文化双向互动。
二、孔子与《周易》学术品格的提升
《周易》在历史发展中,有一个由卜筮之书到天人之学的转变提升过程,实现这种转变提升是孔子。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甘冒“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的风险,为后人开辟了一条以德行、仁义而求福吉的儒学周易研究新途。
在孔子之前,周易主要作为卜筮之书,被用于占卜吉凶。孔子透过周易的符号去解读其德性思维和人文智慧。他用不显惟德的方式阐发《周易》的天人之道,实现了孔子学易是为了体察书中蕴含的“德义”,将周易由卜筮诉诸神灵转变为“观其德义”的人生向度,开辟了易学的新境界。
三、 对于当代易学研究的展望
刘大钧教授指出,伴随传统文化复兴的趋势,应复归易学的经学面貌,并推进易学与西方思想的交流与对话。和不同的思想文化之间展开对话,以推动易学在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现了儒家兼容并包的开放性思想。
接着刘震教授做了《易传与孔子》的演讲,他的演讲内容和思路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孔子与周易的关系?孔子的智慧如何体现?有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关于易传的作者是不是孔子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汉代学者认为易传是孔子所做,完成于先秦。由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随着儒家六经之学的确立和对孔子的推崇,《周易》获得了“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地位。
第二阶段,从宋代开始伴随着对孔子走出非理性的崇拜,学者产生了质疑,认为易传不能完全视为孔子的作品。到了民国时期,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人们开始否定周易与孔子的影响,并认为易传产生于汉代。
第三阶段,到了当代,伴随马王堆帛书的出土,再次证明了孔子与周易有密切的关系,孔子读易是为了研究其中的哲学理念,道德伦理原则,用周易的智慧来指导现实人生。
刘震教授的体悟:“孔子是目前所见最早开始有意识系统解释周易的人。从孔子对周易的理解可以看出,儒家的心胸和视野是非常开放的,易传成于战国,包含了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其思想体系缜密庞杂,是先秦时代集大成的作品。”
其次,关于孔子的智慧如何在周易中体现,刘震教授从“谦逊之智、忧患意识、同人之智和天佑之智”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
一、谦逊之智,孔子认为取得成绩要与他人分享,谦是奉献。只有具有奉献精神,才能“谦以制礼、谦以致和、谦以致美。”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
二、忧患意识,如何在危险到来之前用智慧避免风险。孔子在易传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即对于有可能出现的风险时刻保持警醒的态度。东方思想认为,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味向前的,是循环发展的,在变与不变中统一,因此,在生活中知进退,对于成功与失败都保持一种警醒的态度,使人生处于稳定的状态。
三、同人之智,探讨了人与人之间如何和谐相处的关系。孔子是一个非常开放和伟大的先贤,他提出“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每个人的不同选择都是可以被理解的,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去轻易的否认他人。让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实现自我的发展,求同存异,各美其美。
四、天佑之智,周易最早是算卦的典籍。古人认为天有一种超人的力量,可对人进行保护。孔子认为人并不是要向天祈祷,而是要研究自然、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人要有信,在生活中有诚信,尊重自然规律。向比自己有智慧的人学习,就可以获得上天的保护。
刘震教授指出,孔子的伟大在于将人从神权中解放出来,强调人的能动性,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问答时间,有听众提出如何通过儒家思想解决中美关系中的紧张?刘震教授回答:关于冲突,民间与学界的认识是有差距的。民间着眼于冲突,学界更多看到的是合作。冲突的根源在于东西方对世界的理解不同。美国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开放,中国也不像我们所想象的保守。从传统文化角度看世界,华人有一种天下观,强调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平等相待。西方多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寻求二者之间的和谐会非常有帮助。
对于听众提出的儒家是不是宗教这一问题。两位教授都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刘大钧教授说儒家绝对不是宗教,宗教是有神的,而孔子只是一个很真诚的、真真正正有德行的高尚的人。
刘震教授则分析了当今社会对于儒家是否是宗教正反双方所持的理论依据。他指出从宽泛的角度看,儒家有一部分符合宗教的特点。但从严格看,儒家则不符合宗教的特点。他引用台湾劳思光先生的观点“宗教要有神,人与神之间要有酬恩的关系。”他说:“孔子从来没有把自己塑造成神的角色,更没有强调后世要供奉自己,他只是简简单单地教学生。儒家不是宗教,儒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贡献在于通过教育让每个人更好的认清自己、认清自己的本心、成为更好的自己。他不是把人推向不平等,而是推向人人平等。不是约束限制人的权利,而是释放人的天性。”
(文:潘金娜| 摄影: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