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2019年5月4日,为中国五四运动百年纪念。南洋孔教会在富丽华城市酒店举办了一场纪念学术研讨会,主题为”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反思百年前的这场反帝爱国与文化启蒙运动对中国社会, 文化以及海外华人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本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南洋孔教会主办,新加坡东亚人文研究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台湾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鹅湖月刊社、香港法住文化书院研究所联办,新加坡–中国友好协会赞助协办,陈延谦基金赞助,约有500人出席。
(左起:筹委会主席王国华副会长、会务顾问蔡志礼博士、陈延谦基金副主席陈庆力先生、林安梧教授、王邦雄教授、郭文龍会长、曾昭旭教授、颜炳罡教授、座谈会主席李焯然副教授、主持张静博士)

研讨会全天举行,共四场讲座。主讲者分别是: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王邦雄;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华梵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曾昭旭;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林安梧;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教授。
南洋孔教会会长郭文龍先生在开场致辞中首先肯定了五四运动的担当精神,同时他也指出关于民主与科学,经过百年来的实践,已经显露出其局限性与危机。我们需检讨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道德所带来的新挑战,认清民主在政治和经济竞争里的局限,期待能够有真正的和平崛起与文化复兴。
蔡志礼博士宣读了前外交部长杨荣文先生为研讨会发来的书面致辞。致辞指出:”经历了一个世纪,世界局势发生巨大转变。今时今日我们需要一场新的新文化运动,我们需要一个可包容多元文化和宗教的新儒家思想,我们需要来一场赛先生和德先生的新辩论。”
首先王邦雄教授以《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自我转化之道》开讲。他为大家梳理了中国文化在面临西学挑战这个过程中所走过的探索之路,从传统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西学派的”西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当代新儒家的”一心开二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中学为体,中学为用”的观点,他指出只要回归到中华文化的”孔孟老庄韩荀”,即将儒家的仁義,道家的虚静和法家的法治相结合,中华文化也能开发出现代民主制度。该观点十分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接着曾昭旭教授以《从证”真我”到证”真爱”》来谈儒学的再度返本开新。他认为反思五四精神应该超越中西之分,将中西文化兼容并蓄为”新的中体”,将道德教育与西方民主融合为”新的中用”。他引导大家关注了另一个和现实人生更密切的情感问题。他强调儒学要返本开新,首先需重寻自由独立的”真我”,然后落实在家庭夫妻的”真爱”关系,从夫妻相处的层面,提升自己的”爱能”,并把这种爱能为仁心仁爱所用,才是真正的”中体中用”。
林安梧教授在《”五四”到”后五四”—“花果飘零”与”零根自植”》中讨论了关于传统,反传统与返本开新等问题,他指出只要文化的教养是持续的,返本开新就不必怀疑。他也提出必须先建立人格完善的君子儒学,才能使权利与義务平衡的公民儒学成为可能,二十一世纪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的觉醒。
最后一位主讲者颜炳罡教授以《从反传统到继承创新—-五四精神的百年嬗变》为题进行讲解。他提出孔子定律的存在性,认为儒学兴衰与国运兴衰成正比,国运兴则儒学兴,国运衰则儒学衰,近世批孔讨儒正是孔子定律的表现。对于科学民主的价值不应该绝对化,应批判反思。他回顾了五四运动和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百年重新反思,由反传统到回归传统。传统文化是华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我们需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在四场主题演讲后也进行了气氛热烈的座谈,座谈会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焯然主持。
此次研讨会汇集了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他们从多维度解读“五四”精神及其意義。帮助公众了解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对于促进新加坡自身的文化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義。
(文:潘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