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追寻 —— 2017东亚青年儒家论坛暨研习营心得报告
社会事务

「自我」的追寻 —— 2017东亚青年儒家论坛暨研习营心得报告

 

右五为本文作者赵秀春小姐

早在2015年,新加坡南洋孔教会会长郭文龙先生鼓励我们参与此儒学研习营,我本已报名参加,奈何因为工作缘故只能放弃,谁知这一拖就延了两年。今年总算可以与会了,真好。

参加这届的儒学研习营,让我有缘能和师友们一起礼敬孔子、朗读经文、问学师友,也有机会参访台北孔庙、志道书院和华梵大学,就好像回到了求学的日子般。还记得第三天一早,胡健财老师带着我们走过华梵大学的菩提大道和大学之道,为我们细数华梵大学中的一景一物的情景。对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他如数家珍,他说:「现在认识了他们,往后无论你走到哪,再遇见他们时,就好像是遇见了老朋友那样」。说的时候,老师的喜悦之情洋溢于表。在老师的眼裡,草木与我等皆为平起平坐的有情众生吧。

胡老师也与我们分享了创办人晓云导师的生平。原来,晓云导师曾发愿不建寺庙,不任住持,只为了精研「觉之教育」,其「上天下地,我在其中,大自然是人类之大花园」 之言更是具体落在了华梵的一景一物中。走过三友路、读书亭和牧牛地,看青松绿竹红梅,听老师细说从前在读书亭读书论道和喂蚊子的经验,体会牧牛如牧心的功夫,都是很亲切难得的经验。该如何才能做到「人牛双泯花草在」 ,亦是老师留给我们的功课。

潘朝阳老师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课中谈「诗」对情的兴发作用,敦促我们要让心保持活泼泼的,不能麻木,更不能耽溺在情色文学中;谈「礼」时也分享了昔人求职时的趣事,除了让我们明白何谓「一举一动皆有讲究」,也让我们不禁莞尔;言「乐」时,潘老师提了二程夫子和每一位学子的功课——寻孔颜乐处。孔颜之乐究竟是怎麽个「乐」法?。高玮谦老师说「成于乐」是「情理交融」。情与理常相扞格,该如何使之交融,我很好奇,然也明白这一功夫又岂是一堂课可以讲得清楚的。这次研习营也让我切实地看到了「敬」的精神。徐国玺老师和李丽淑老师领着我们礼敬花神和茶神时,神情庄严肃穆,让大家的精神不禁为之一振。当日,我们所礼敬的不仅是神明,更是茶道和花道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和历史。

张崑将老师在<孔子的乐教与乐论>中从艺术与道德层面言孔子之「乐」。「乐」能表现自我,也能完善自我之人格。唯有透过「乐」来提升自我,再把自我融入「乐」中,即是以「仁」融贯艺术与道德。唯有如此,此人之「乐」才能算是「尽善尽美」。此为孔子之乐教与乐论。孔子学乐,是由「技」入「道」,把握「乐」的真精神,是以鼓琴而知文王。通过「乐」,我们也看到了孔子的真精神。孔子不仅能在绝粮、被困时鼓琴,还能在大限之将至时有《泰山》、《梁木》之歌,这是有多深的自信,多大悦乐才能如此!孔子之「乐」是孔子人格精神之表现,亦是天地万物精神之表现,这就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切切实实的「天人合一」。

高玮谦老师在台北孔庙和我们分享他求学的生命历程。高老师在<探索生命真相,做个悦乐君子>中问了我们四个问题:「我究竟是谁?」、「我在追求什麽?」、「我是自己生命中的主人吗?」和「如何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是啊,剥去外在的一切后,自己的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而自己是否了解自己的材性与志向呢?高老师引孟子曰:「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又曰:「耳目之官不思则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言孟子勉人「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勉励我们当一位了解自己生命的悦乐君子。高老师不吝于分享自身的求学经历,自己对于人生的困惑和曾经的厌世心理,只为了勉励后学善养一己之大体,实在用心良苦。从曾经的自我封闭到今时的择善固执,高老师生命的变化对我有莫大的鼓励。

我想,志道书院就是高老师择善固执的体现。志道书院以《论语》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名之,承横渠先生之遗志,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听志道书院的学子们朗诵横渠先生之壮语时,深受感动。每日诵此,人生的眼界和格局自是不同。参观了志道书院之后,我深切体会到中西经典和生活中的锻炼在志道书院学子们身上的作用。看到敏于行而慎于言的他们,让人不免感叹现代教育的匮乏。20世纪的教育重在培养智识,对于德育、体育、群育与美育不甚重视,黄俊杰老师在<从心出发,让生命飞扬!>课中亦言20世纪的高等教育让「校园成为『荒原』,教育难以使学生『离苦得乐』」 。大学教师尚且如笼中鸟,而大学内的学生又沦为何物呢?

刘桂光老师用《论语》的「生命教育」来试着切实解决现代教育所造成的生命失衡。刘老师说,生命教育是对自我的认识,进而解答「我们为何活着?」、「活着有什麽意义?」、「如何超越死亡?」、「如何面对生命中的两难?」、「怎麽有智慧地去处理该做的事?」这些问题。生命教育的目标就是「看到孩子的需要,给孩子最好的,并且从老师自身做起」。有了同理心、爱人的心、善良的心、愿意付诸行动帮助他人的心,老师可以帮助小孩做更好的自己,更温暖的人。

生命教育不是空谈知识,而是教人如何做个人。黄俊杰老师亦言,生命教育是古代中西传统教育的主流,从孔子志学到学成的生命历程,孟子所养的「浩然之气」,到王阳明的体知之学,学是「讲之以身心,非讲之以口耳」的;而希腊的哲学是一种「灵性修炼」,是以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作为一种论述而存在的。这点切合了刘老师的想法。刘老师以《论语》的生命教育对应(西方的)灵性修养,强调灵性修养中的身心灵可对应《论语》中的礼义仁,通过不断地整合身心来达致知行合一。

生命教育即是以仁(灵)来融贯身(礼)与心(义),最后达到知行合一,自我节制。由「礼」来约束外在言行,在行动上懂得体察他人的苦痛,并能爱人爱己、忠恕待人;由「义」来培养良知,时时反省自我,并能孝友亲朋、超越自我。最后,通过环环相扣的「忠恕」与「孝友」来节制一己之慾,明白生命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他人的存在,懂得二人使得为仁。只要自己能时时体察他人的困顿并勇于为善,反省自身的错误且勇于改过,如此持续不断地从生活小事中持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我们的生命就能有所承担,就会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道德勇气。

虽然生命教育不是理念,亦不是架构,而是实际影响生活的智识与行为,然此架构图正是刘老师的用心之处。老师据《论语》而作的生命教育与灵性修养架构图,是一种方便现代学子(与家长)入门的论述。如何让现代人懂得孔子的好,如何让学生不因排斥古文而错失认识古人的机会,如何让现在人懂得古人的「爱人爱己」究竟为何事等等问题,透过架构图和刘老师的讲解,可明老师对现世的关怀与其作为。

生命教育究竟为何事?黄俊杰老师提供了四个关键词:依师、修心、体知及践履。黄老师建议以「修心」为本,通贯「依师」、「体知」和「践履」的生命教育。唯有透过感恩,将一颗颗「刚硬的心」转化为「柔软的心」,才能明白「依师」的重要;才能明白「体知」和「践履」的必然。  为学如为山,老师提出的关键字虽只有四个,但修养的功夫不可谓不艰难。

2017年东亚青年儒家论坛暨研习营——《生活美学与生命教育》<活动目的及基本概念>言:

现代工商业社会与科技主宰下的生活,已经不知不觉地让人养成了一种有问题的处世态度:亦即看待一切人、一切事物,都视为对象,甚至是工具性的对象。科技本来只是人的工具,现在人的生活反倒被科技产品所控制。

物化一切的生命的态度已经宰制了现代生活。

人再也无法感受自己、他人与自然世界。失去了能感受、能感触的生活情调去连通他人与世界。到了最后,人无法跟自己沟通、对话,一切都成冰冷的对象与死物。

教育是生命的相遇、相知、相惜、相互提昇的过程,是心灵的觉醒与提昇。现时的科技能让我们天天相见,然此种相遇恍如未遇,能相遇而鲜能相知,能相知而鲜能相惜,更遑论相互提昇。面对21世纪面对的四个主要挑战:一、自我的迷惘;二、环境的巨变;三、传统的断裂;四、中国大陆的崛起与阴影,我们需要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助我们从迷惘中超拔而出,建立生命的宗旨。通过生命教育来唤醒生命中的「自我」,我们才能自作主宰而不随众波波度日而终至麻木不仁。黄老师也强调眼看现世迷雾重重,也许不久之后,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皆成问题,如何寻回「自我」、转化人心,皆是当务之急,也皆是为仁由己。

黄老师一番恳切的言论融贯了中西哲人的亲切体验与老师对现世的期盼,让人动容。在日益纷乱的21世纪,愿我们能寻回本真,做个真的「我」。以上是我对研习营的总结和反思,间中不免有误读的部分,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4天3夜的营会匆匆过去了,然与师友相处时的点滴和老师们对于这世道的关怀至今还留在我的心中,久久不散。回来以后,我的生活确实有了改变。六祖说:「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谢谢主办方为我开了这扇方便门,让我有缘至此,往后希望自己也能为他人开一道方便之门。

千言万语皆不足言谢,然最后还是要再次感谢主办方不辞辛劳促成这件美事,也感谢各位老师、辅导员和行政人员陪我们奔波,为我们熬夜,更感谢慷慨赞助此行的新加坡南洋孔教会,感谢郭文龙会长,更感谢相伴此行的孔教会同仁。

(文:赵秀春 | 图:林斌 | 后期:洪贝贝)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