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的和平之路与和平观念
文化学术出版

回教的和平之路与和平观念

2017年2月26日,南洋孔教会与新跃大学(现改名为:新跃社科大学)联合举办了“儒家与回教”讲座。这场讲座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文明对话的平台,了解儒家思想与回教(伊斯兰)教义有哪些共同价值观?不同信仰之间应如何更好地增进了解、尊重与融合。当天讲座的主宾是内政部兼律政部长尚穆根。

主讲者之一的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中华研究院副院长郑文泉博士,在其讲题“回教的和平之路:老课题、新挑战”中就提到,不要将发生在回教国家的事,都算在回教的头上,它们之间也许没有任何关联。郑博士阐明,回教也分好些教派,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之外,还有萨拉菲派。萨拉菲派可等同于逊尼派原教旨主义,是伊斯兰教极端的派别;其价值观和信仰宗旨,就是追随祖辈的遗训,复古怀旧,完全按照伊斯兰最高经典《可兰经》的教诲行事。

当然,伊斯兰国(ISIS)恐怖组织的崛起与壮大,有着多重的因素:政局的动荡、经济的萎靡、媒体的操弄和一些政治野心家处心积虑的挑拨离间,形成了当前的紧张局面。

因此,当大家在谴责穆斯林恐怖分子的袭击行为时,应该有更深入的了解,才不会产生对回教国家的误解。

郑博士引用了《弟子规》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作为其演讲的结语。只要是人,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另一主讲者,新加坡穆斯林皈依协会教育处执行员、回教理事会认证穆斯林宗教导师马永坚先生的讲题则是:“伊斯兰的和平观念”;马先生从全球穆斯林专用的问候语“平安降临于您们!”、伊斯兰名称的起源–來自《古兰经》,源自阿拉伯语字根 S-L-M,意為:服从、顺从、和平、平安,以及穆斯林教徒名字的起源–也來自阿拉伯语字根 Sa-La-Ma,意為“順從者、和平者”;说明伊斯兰和许多宗教一样,都是爱好和平,教导信徒行善去恶的宗教;是人的“无明”,导致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矛盾不断,冲突不止;是人类的“恶”,给自己带来无止尽的灾难;无关乎族群、宗教与文化的相异。

郭文龍会长致辞稿摘录

众所周知,我国有百分之十五的穆斯林同胞,他们都是我们的兄弟。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南洋孔教会的会员里,就有印度族、马来族、回教徒、基督教徒、天主教徒,还有美国洋人教授;象征了我们社会的多元性。

儒家的以“和为贵”、“温良恭俭让”的思想,是具有普世的价值。其实,世界上传至今日的各种文化,都有它的价值;都是人类文明的创造,寄托了人们心中对和平、善良、真诚的美好追求,是神圣与高贵的。其实,不同的文化本身是不会冲突的。冲突的是人,是人的自我,人的无知,是人的盲目与利益才造成冲突的!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与修养问题。

只有互相尊重,互相欣赏,才能求同存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世界不同的宗教和文化是应该共生,而不是共死!是应该各自精彩,而不是同归于尽!

(文:裕尼 | 摄影、后期:洪贝贝)

Leave a Reply